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 国家政策 >

政策法规Center News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8-02-09 09:43:11
     党的十九大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和把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直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具体认识和把握,却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调整的过程。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经由新民主主义的过渡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当时的经济体系中虽然已经有一些现代工业的成分,但发展很不充分,总体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迅速展开经济建设,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备了初步的基础。随后,我们党又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展开。然而,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偏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仍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及时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结果使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和既定目标的实现受到很大影响。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场浩劫,对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拨乱反正,纠正了以往“左”的错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正确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出一条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战略安排上,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是从1980年到1990年,用10年的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0年到2000年,再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则是从21世纪初到世纪中叶,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康社会”原本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我们党在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时,恰当地借用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成为“三步走”战略的重要一环。当然,这一战略最初提出时,所谓“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具体指标也比较有限。而正如邓小平同志当时所指出的:“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大力推进改革和发展,最终取得了预期的成果。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那么,第三步战略目标又该如何推进呢?党的十六大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判断: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当初设定的小康目标,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十六大进而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什么关系呢?十六大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阐述,指出这一新的目标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自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根据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推动了这一战略任务的进一步展开。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认真总结了过去五年以及十六大以来十年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调整,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十八大还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7]。报告进而对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谋划,提出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出了具体路径,也为我们描绘了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新的蓝图。按照这一安排,原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第一个15年提前实现,而后一个15年则要在这一基础上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这一壮丽图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作出的新的战略安排,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都要大力推动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新的战略安排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但与此同时,它又决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而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以及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目标体系。要真正理解这一安排,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去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些领域不是相互隔绝和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不是各个领域孤立发展的过程,而是由这些过程相互联结而形成的统一进程。因此,要通过实践能动地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着眼于社会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真正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把社会发展进程作为一个统一的进程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作了进一步深入的考察,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这两对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制约着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存在和发展。而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处于最为根本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最终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进程时,首先应充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要依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统筹推进社会结构体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这便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整体性要求。


     而进一步说,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是与自然领域相互联系而存在的。自然界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社会就不能发展。而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自然界发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就损害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要把握人类社会自身的整体性要求,而且还必须协调好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之间的关系,把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也可以说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性要求。

     社会发展的这种整体性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虽然我们也曾经历各种曲折,出现过一些错误和偏差,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推动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把经济建设摆在了中心位置上;而与此同时,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也都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按照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加以推进。当然,对于这个整体性要求的具体内涵,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不断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越来越明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推进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党的十九大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便是在这样一种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所体现的内在逻辑,正是社会发展的这种整体性要求。关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报告重申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各项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当初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时,本身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全面”二字。经济上要再翻两番,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而在其他各个领域里,也都要有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基本要求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继续坚持了这一“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这些目标。在经济建设方面,从“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再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同时提出了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新的目标要求。而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了这些目标要求,并提出“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将各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落实到位,“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两个15年”的阶段性安排,党的十九大同样是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高度作出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其内在逻辑仍然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的战略安排在经济建设方面不再设置具体的发展指标,而是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而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则分别提出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等一系列目标要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整体性安排,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到21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九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宏伟蓝图,而将这一蓝图变成现实,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作出努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所面对的新的形势,明确所要承担的新的任务,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奋力夺取新的胜利。

应该说,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经济建设方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法治体系日益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从总体上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内政外交呈现全新局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而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都有不少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仍然艰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改革仍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方面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我们继续下气力开展工作,从社会整体的高度统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力求在各方面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的形势,党的十九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社会各领域发展和各方面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努力将这些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在经济建设方面,要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此同时,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推进。要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加强党的领导,继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剩下短短三年的时间。要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及党的十九大关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部署,针对各领域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气力取得最后的突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新征程上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加倍的努力投入新的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确保在21世纪中叶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 上一条: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
  2. 下一条: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近日慰问本市高技能人才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