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中心要闻 >

中心要闻Center News

管理中心授予苏兆起先生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 发表时间:2014-04-23 14:23:00

山花奖——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系列

高柄镂空蛋壳陶,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黑陶蛋壳高柄杯通高26.5厘米。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有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熠熠生辉。杯柄部分采用镂孔和纤细的刻划纹装饰,整体造型极为雅致高贵。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对于日照出土 “高柄镂空蛋壳陶杯”这件珍贵文物,国内外有关学者、专家一直很关注,山东省文化厅曾建议日照成立黑陶研究所进行专门研究,日照市文化局从1986年起就成立龙山文化黑陶研究所,以后1991年改名黑陶工艺品厂。2000年改名为兆启黑陶文化研究所,2008年改名为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

研究所成立后,由于机构改革,领导人更换,资金,技术等方面原因,黑陶厂只是徒有虚名。租赁几间破厂房,只开发了些粗制陶品。但是凭着对黑陶艺术的热爱,苏兆起和老艺人们一头扎入了黑陶世界,干劲十足。苏兆起经常在车间和老艺人聊起失传四千多年的黑陶工艺——高柄镂空蛋壳陶杯,聊着聊着便亲自动手试试,试着试着一种深埋在心底的冲动涌上心头,他试着做了一件,没想到越干越有兴趣。在他看来,一块黄泥在脚踏转轮带动下随着手型的变化,能变出各种造型是奥妙无穷的事,而蛋壳陶造型无疑则是最高奥妙。

不久,他托人买了许多出土遗址资料,收拾好厂房,自己找车推来泥巴,就在车间里边琢磨边干起来,从最初的洗泥、捶泥拉坯到造型图案设计,他虚心向老艺人们学习,白天干完活后,晚上他研究资料,很快就入了门。当时黑陶还不被社会所认识,由于厂子效益不好,工人发不上工资,吃住条件差,半年后,工人调走一大半,没有钱吃饭,苏兆起就从家里带来些煎饼,伴开水充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进行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的研发可见有多么的困难。刚开始烧制的黑陶蛋壳陶产品品种单调、粗糙不说,而且易破碎只黑不亮,像庄户人家使用的窑货。苏兆起下决心进行研发,他照书上所说,进行着实验、摸索,为提高蛋壳陶制品的硬度、黑度、亮度,为了掌握好火候、温度,他一连几天几夜睡不好吃不好,特别是烧制时,则连续十几个小时不能睡觉,饿了在炉前吃个煎饼喝点水,困了只能在炉边打个盹,有段时间,他一连两个多月没回家,妻子按往常经验估计捎带的煎饼吃完了,就带着煎饼到厂里看他,看见头发胡子乱糟糟又黑又瘦的丈夫,妻子吓了一跳,但苏兆起对妻子说,半辈子没干出点事来,我爱干这个,你再给我半年时间,干不成我就走。妻子看着又黑又瘦的丈夫,一捂脸跑了。从这以后,倔强的苏兆起咬牙狠心不回家,整天在车间、炉前摸爬滚打,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为了开阔眼界,吸取经验,他借钱买了很多考古蛋壳陶方面的书,还自费多次到北京、南京、洛阳、西安等地的博物馆或艺术展览馆参观学习、临摹,在外地靠带煎饼咸菜方便面充饥,住几块钱一晚的小旅馆。回来后,他就着了魔般地琢磨,心思全用在蛋壳陶研发上面,一段时间,亲戚朋友都说他得了“神经病”。

黑陶制品的火候、温度是关键,因全是人工操作,而蛋壳陶的烧制技法更为苛刻。苏兆起为了掌握这一技术,每一窑产品从点火开始,他就十几小时在炉前,人被烤的皮裂肉绽,眼睛也红肿发痛,又是为查看炉温和产品的变化,他站在几百度高温炉顶观察,鞋底都被烧透烙化,好几次脚上烙起了大燎泡,痛的不敢走路,一窑产品烧制完,他人得蜕一层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7年起,他的蛋壳黑陶先后在国际国内的十几次艺术大赛中获奖。山东省文化厅实地考察后决定将苏兆起的黑陶公司定为中国黑陶文化的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这一切,对于不善言辞的苏兆起来说只是一个铺垫,他心中的目标是失传了四千多年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技法。

伴随着荣誉的获得,黑陶厂却步履维艰,为了留住技术工人,苏兆起只好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不久即负债累累,黑陶厂长只是徒有虚名。除了黑陶,他什么都没有。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他租车带产品到济南参加展览会,由于没钱住宿只好连夜往回赶,跑了一天一夜又累又困的司机稍不注意,车一下撞在桥栏上,把坐在车里的苏兆起撞出前玻璃到桥下。到医院一查,多处骨折,头撞成脑震荡,头皮连缝了7针,抢救了七天七夜才苏醒过来。本来医生要他住3个月才能出院,可一提起他的黑陶,他就心急火燎,只住了一个多月就不顾医生劝告出了院,拄双拐到厂里上班,为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历经8年,经过几千次实验烧制,1994苏兆起终于把高柄镂空蛋壳高柄完全复制成功,其工艺造型、比搭配、色泽亮度几乎和原品难分真伪。国内外报刊电视纷纷报道这一艺术奇观,不少学者专家纷纷前来,目睹这一国宝风采,媒体界纷纷用黑陶王来称呼苏兆启。

但是苏兆起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闭门继续研发高柄镂空蛋壳高柄杯技法,历经5年,苏兆启完成了传统蛋壳陶烧制工艺的创新,在选泥工艺、制作工艺、窑结构、烧制工艺环节进行了创新,最终经过了上百次的改良,突破了原传统工艺技法的限制。其创作出的工艺造型、比搭配、色泽亮度比原品更胜一筹,当原产杯最薄处达0.5毫米,苏兆启研制的却不到0.1毫米。最薄高柄镂空蛋壳陶重量仅为33克,比出土原型轻了近10克。

从1999年以后,苏兆起的现代高柄镂空蛋壳陶先后荣获了荣获中国文物界最权威的组织中国文物学会仿古类金奖、荣获美国国际N.T.P博览中心金奖、日本金日国际展览中心金奖、国际荣誉联合评选委员会金奖、欧共体国际荣誉联合评选委员会金奖、中国轻工业协会金奖、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奖。很多人以为苏兆起的蛋壳陶技法已经走到了巅峰,但是苏兆起却把眼光放在了技术难度更高的造型蛋壳陶杯和批量化生产的模具灌浆蛋壳陶杯上。

要想在生产上实现模具灌浆技术谈何容易,要想在造型上超越高柄镂空蛋壳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苏兆起就是有怎么一股韧劲,不断的进一步改良日照传统的选泥工艺,不断的改良泥浆的提纯发酵工艺,不断的改进蛋壳陶的制作粘接工艺,不断的改良日照传统的渗碳闷窑烧制法,历经了3年的时间,苏兆起最终攻克了高柄镂空蛋壳陶批量化生产的难题,通过科学的模具灌浆技术生产出与原造型、比搭配完全一致的模具高柄镂空蛋壳陶杯。而在造型之路上苏兆起走的是十分艰辛,整整过去了10多年,而让苏兆起满意的造型不过寥寥无几。

苏兆起说:在蛋壳陶技法传承和创新这条路上,他整整走了30年了,现在还是在路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小儿子苏日华能够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并且超越他,毕竟黑陶文化是要靠年轻人传承创新下去。

艺术大师苏兆起和弟子学生们在创作新作品。

艺术大师苏兆起和弟子学生们在创作新作品。

  1. 上一条:首届视觉艺术考评师在视觉艺术考评基地成功举办
  2. 下一条:专业人才库昆明易学考评工作处成立暨全国第二期易学文化传承师通过认证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