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 北京【北京】
- 行业【全行业】
更多通知公告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白春礼:人才蔚起国运兴 科技人才工作回顾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1-09-09 13:52:00
一、科技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一精辟论述,充分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批顶尖科学家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与国内科学家一起,带起了一支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等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基础,不仅国力得以增强,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科学家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成就斐然。“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嫦娥”一号的成功探月标志着中国航天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了冻土施工的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竣工,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攻坚克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科技人才工作的回顾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我们党的正确指引,是党在不同发展时期针对科技人才的方针政策具体实践的结果。中国科学院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为祖国培养科技人才的事业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新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不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吸引大批爱国英才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面对百年积弱、百废待兴的局面,党和国家千方百计延揽英才。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和全国科学研究的中心的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积极争取并协助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生物学和物理学领域就有60余位海外科技人才进入中科院,不仅使中科院的学术领导力量得以加强,也使许多新兴学科或空白薄弱领域得以建立和充实。以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领军人物,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培育了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拔尖人才队伍。
建立新中国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新中国科技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1955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关培养研究生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邓小平的极力主张下,中央决定恢复停止10年之久的高考,1977年570万人走上考场,不仅一代青年人的命运从此改变,更翻开了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在全国率先恢复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制度;1978年,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标志着我国全面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我国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时代由此到来。
坚持“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更是人才的开放。留学之门的重新开启,是恢复高考后党中央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使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融入国际科技交流的大潮。1978年,经中央批准,中科院派出中青年骨干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工作,成为文革后国家派出的第一批科技人员。1978 至1984年的7年间,我国共派出公费留学人员20000余人,其中理工科学生人数占85%。中科院同期派遣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人数占全国公费理工科留学生的1/5,最先成为党的对外开放和出国留学政策的践行者。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留学人数已经达到了160多万人。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在不断加大留学选派和资助力度的同时,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3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改革开放后踏出国门的学子,许多已成为中国科教战线的骨干和学术领导者,在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也占有很高的比例。他们已成为提高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促进相关学科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改革人事制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1985 年,中央通过《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改革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全面改革的开启,也拉开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中科院率先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了科研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重大转变。2001年,中科院全面实施了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度,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显著增强了科技人员的竞争意识,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对工资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使报酬与实际贡献紧密结合,实行鼓励绩效优先的分配政策。中科院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组成的“三元结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凝聚力。这一时期,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深入人心,科技工作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心,使科技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上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科技人才断层危机、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探索加快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成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的设置与实施,大大提高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也成为聚集、培养和造就杰出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1995年,中央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实施,都成为培养跨世纪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科院党组着眼于构建21世纪的国家科技队伍,提出了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的战略构想。1994年推出的“百人计划”,是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内外、以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人才计划。随后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计划”。这些人才项目的实施,成效斐然,为我国凝聚、培养造就了大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2003年12月19日,是载入我国人才工作史册的特殊日子,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议精神,2004年,中科院召开了首次全面部署人才工作的会议,相继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启动“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通过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不但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和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国家战略科技队伍。
三、加强科技人才工作的思考
2010年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新理念,并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出发,强调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中科院党组要求全院系统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南,围绕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创新2020”方案所确定的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和“十二五”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确立未来5至10年中科院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科学体系与发展目标。
面对新的形势,中科院将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造就一流人才,坚持以用为本,支撑创新跨越”的人才工作方针,通过全面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将帅人才和尖子人才,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科技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积极推进“千人计划”已成为中科院“人才系统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大顶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中科院对重点引进的国际顶尖科学家逐一制定工作方案,实行院领导的“一对一”联系,努力形成中科院与国际同行、顶尖科技人才的对话交流机制和合作共进机制。同时,加强与地方和高校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科技人才工作。
中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要进一步突出“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以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发展人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各级领导要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部长”,要把广大科技人员的所思、所需、所忧,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解决好科技工作者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致研。要从实际出发,改革科研评价和项目管理办法,让广大科技人员从不必要的考评等事务中解放出来,保障一线科技人员科研活动时间不少于4/5。
当前,《人才规划纲要》已为我们描绘出中国人才事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党中央已发出了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总动员令,时代赋予“党管人才”更加重要的内涵,培养人才的政策和举措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
- 上一条: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科技人才工作会议
- 下一条:李源潮阐述对专业人才“三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