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聚焦 >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发布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时间:2012-03-13 10:35:00

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将重点围绕7类重点产业领域,并再度拓宽引才渠道。以前,用人单位必须先“用才”才能引进;今后,不仅可以如此,而且只要有空岗就能“先引再用”。据悉,对于确定招聘人选为非本市户籍的,用人单位可为其申请办理落户,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

引才确定7类重点产业领域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昨天(13日)发布,该办法对全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工作进行了规范。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本市在引进高端人才时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开通一条新渠道,即用人单位只要有空缺岗位,又属急需人才即可申请引进;而以往的要求是,人才必须要在单位工作若干年后才能引进。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将重点围绕7类重点产业领域,包括高新技术、现代制造、金融、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本市重点发展产业及研发机构、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区域重点企业等,这些单位申报的高端岗位均可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据介绍,用人单位为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即可申报;企业单位应属于本市重点发展产业或区域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0万元且在京注册经营3年以上,掌握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小型企业可适当放宽。

企业单位人才需求岗位必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高层管理岗位须为部门总监、副总经理以上职位,核心技术岗位须为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等职位,且提供福利待遇条件与市场同等职位相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需为七级(含)以上岗位,并须明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

中央在京落地重大项目按照本市服务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引进人才年龄不超过50周岁

报名应聘人选应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符合本市引进人才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行业领域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3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或研发技术人才;主持过科研或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拥有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在中高等学(院)校、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工作5年以上,具有行业领域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技能型人才等。

据悉,对于确定招聘人选为非本市户籍的,用人单位可为其申请办理人才引进,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用人单位可设定不超过一年的试用考察期(在聘用或劳动合同期限内),为招聘人选在京期间工作生活便利,试用期间可直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造假者将被取消资格 今后,本市计划每年都开展一次人才引进活动。根据高端人才需求岗位汇总情况,市人力社保局将按行业领域公开发布职位信息。

按照发布职位规定条件,由各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确定进入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经市人力社保局审核后,由用人单位提前7天将笔试面试安排、考官组成等情况报各主管部门及市人力社保局备案。面试考官不得少于3人,至少1人为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市人力社保局表示,如果用人单位在参与引进人才专项计划时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在全市通报并取消该单位引进人才资格。

据了解,2012年度引进人才专项工作将于近日全面展开。其中,3月至4月中旬,由各用人单位申报岗位需求;4月下旬汇总发布《2012年引进人才专项计划》;5月底前接受报名应聘;6月开展笔试面试;7月初确定招聘人选并为外地户籍人才办理引进手续。详情可登录市人力社保局官方网站(www.bjld.gov.cn)查询。(记者 袁京)

新闻链接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重点产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

(二)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生产制造等文化创意企业;

(四)机电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等现代制造企业;

(五)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国有重点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各区县重点支持企业; (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来京投资企业、驻京研发机构、在京产业技术联盟及重大投资建设项目; (七)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

  1. 上一条:国家旅游局局长: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2. 下一条:《百名专家谈人才》出版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