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 北京【北京】
- 行业【全行业】
更多通知公告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国内外大学校长:突破三大瓶颈培养创新人才
来源:陕西日报 发表时间:2012-05-21 17:30:00
21世纪大学如何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创新人才?这是昨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的“全球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论坛”聚焦的主题。国内外大学校长在论坛上直言:三大“瓶颈”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名利场”对大学精神腐蚀越来越大 南大校长陈骏的直率发言,给与会的中外学者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在越来越疯狂的“全球化名利场”上,世界各国的大学和大学教授们所面对的诱惑和压力越来越大,对大学文化精神的腐蚀也越来越大,导致大学各种政策、评价“指挥棒”越来越偏离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愈演愈烈,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日益脱节,从教授到年轻教师,愿意、可能和实际上在本科教学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
“大学教育向何处去?大学能否坚守社会良心之‘底线’?如何在异化的社会与大学文化土壤中,让大学生正确辨别和追求真善美,自觉摆脱和抵制假恶丑,成为有理想追求、有诚信和道德责任感、有全球化视野的21世纪公民?这些时代难题尖锐地摆在每一所大学和每一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陈骏说。
高校教学改革面临三大“瓶颈”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并未出现在杰出企业家、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及杰出政治家的名单中。
“高考状元为何鲜有杰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其一,我们的高考选拔制度有问题,没有把可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选出来;其二,我们的大学培养人才并不成功,未能将高考状元培养成才。
陈骏认为,国内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色彩。中国现行的本科教学模式受苏联影响很大,过于强调专业化教育,专业设置由国家统一制定,与社会职业分类一一对应。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但所培养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相对欠缺,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人文底蕴不足、知识面窄,遇到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
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受中学阶段文理分科和“应试教育”影响严重。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看似减轻了学生负担,实际上学生在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后遗症会在进入大学之后慢慢显现,最突出的就是学生既缺乏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又缺乏独立探究与协作能力,习惯于单方面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盲从书本,相信标准答案。
大学教学评价和管理体系不适应时代要求,甚至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如,对大学科研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存在严重误区和误导,“大学排名”加剧了大学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申报课题、发表成果、追求奖项的诱惑和压力越来越大。
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创造知识 “大学是创新人才成才的关键阶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中国教科院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创新的高峰期,一般都是在他们完成高等教育后不久,“他们的初创成果多孕育于大学本科阶段,甚至其杰出成就的重要部分就是在大学中完成的。这一结论,与国外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不谋而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约翰·奥布里·道格拉斯在论坛上介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有专门的办公室,用于指导学生科研,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校都会提供跨学科课程以及相应的研究项目。“我们在这些活动中,真切地看到学生能力的提升。”
“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小型的研究项目。”德国哥廷根大学副校长希尔萨德·卡斯帕·海尼教授介绍了项目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创造性艺术学院院长彼得·墨菲教授表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创造知识,而不只是传递知识。
“改善科研政策,不要让大学老师有过多的科研负担。”约翰·奥布里·道格拉斯建言,大学教师的素质对大学教育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重科研比项目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蒋廷玉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