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 北京【北京】
- 行业【全行业】
更多通知公告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人才特区”:海外人才落地的平台
来源:新华网 发表时间:2012-06-19 16:46:00
各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设立国有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尝试结果并不理想。
“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第四个方面。
虽然“人才”的重要性无人质疑,但“人才”的定义和政策可操作性却对在实践环节工作的一线人员感到空洞。2006年3月,当时的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在上海就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做过一次专题报告,专门就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中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但也强调过,在人才问题上完全靠政府操作有局限性。如果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对于人才问题都感到“完全靠政府操作有局限性”,那么对于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创新和创业地方平台来说,如何通过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方式来“认定”谁是优秀人才简直就是“无法决策”。
在中国目前的科技政策体系里面,“科技金融”和“引进人才”是两套并行的政策体系。“十五”时期,借鉴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在中国大陆兴起,各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设立国有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了一轮尝试,结果并不理想。但科技的重要性和必须承担的风险还是让中国政府继续探索。“十一五”时期,财政资金开始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方式出现,“引导”的实质就是对赌性质的无息贷款——在投入时,必须有其他投资者与财政资金“捆绑”,退出时,财政资金甚至可以连利息收益都没有。但即使如此,对于需要对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负责的官员来说,还是无法决策。
而在人才政策体系里,除去创业投资外,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各地视自身条件为留学人员归国创办企业无偿提供50万到100万不等的启动资金。就目前各地愿意为吸引海外人才提供和承担的财政支出而言,从无偿提供启动资金到一定额度的创业投资以及各类补助,苏州的850万额度是全国最高的。而与苏州临近的无锡,在以政府财政资金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方面曾一度开创了在海内外影响颇大的“530模式”,即用5年培育30家上市公司。这种底气和魄力来自无锡以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项目中出现了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振荣和尚德电力。不过,530计划实施至今,无锡各级政府以每个项目200万左右的规模支持了上千个项目,却没有一个成功上市的公司。业内流传,江苏省省长助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对无锡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模式并不认同,认为海外优秀人才到国内的企事业平台从事“创新”工作更为适合。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致电入选无锡530计划的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的吴华强博士询问近况,但几分钟后得到吴博士从美国的来电,表示人已在美国。
一位长期研究国内各地高科技发展政策、不愿具名的北京大学教授表示:“无锡530计划的确是个很好剖析中国大陆在吸引海外人才政策模式的一个样本。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从硅谷回国创业的案例开始增加,这导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在金融危机后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设计并没有因此出现质的飞跃和提升,这种现象很值得反思。其实这一轮回国创业的很多人都是在金融危机后在美国丢了工作的人,回到国内技术上虽然比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人员有长处,但毕竟也没有过创业经历。国内的市场经济土壤和文化同硅谷又完全不一样,一两百万的启动资金甚至都不足以在研发上获得突破以完成产品的开发,为了几十万的科技项目经费就得经常去和处长们喝酒,结果技术上荒废了,把胃还给喝坏了。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商业活动,也未必是技术人才的擅长。”
对于徐南平院士的海外人才回国“创新”的观点,这位教授指出:“可以注意到中组部提出的‘人才特区’概念和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和大学之外尝试建立新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所,要求中央企业在北京等4个城市的未来科技城建立新型研究机构以吸引海外人才。”
最后,对于海外人才和中国产业的结合,这位教授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实很多在国家层面无法操作的事情最后还是得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毕竟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资源丰富的企业式的角色,比如当年集成电路18号文出台,等于是中央把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北京抓设计,上海抓工艺。硅谷有大量华人创办的企业,他们的技术是国内所缺少的。有一类是已经渡过创业阶段危险期,但由于缺乏资源在规模上无法成长的企业。国内为什么不从金融角度去整合这类企业?”(佟文立)